地址:苏州太仓市之江国际10-120号
电话:0512-53378922/53378933
手机:18962626748 13862276748
联系人:黄雪锋经理
网址:www.jldp.net
2020年是极不平凡、极具挑战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疫情防控、生产经营的双重压力,公司紧密围绕年度工作目标,统筹推进内外部市场开拓,优化管控模式,积极应对新冠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完成了各项重点工作任务。
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贯彻实施科学精准防控策略,全力守护职工生命健康,全年保持“零确诊、零疑似”。积极推进复工复产工作,通过精准施策,积极应对疫情对工程、制造业务的冲击,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6.78亿元,实现利润总额0.75亿元。2020年,公司收回账款40.58亿元,销售回款率102%。公司新开工项目60个,在建项目103个,完工项目36个,建成脱硫/脱硝/除尘装置54台/套、分散式污水处理站点31个。脱硫脱硝除尘特许经营全年上网电量1641亿千瓦时。催化剂销量1.86万立方米。国产化污水处理设备完成供货54台。水务运营项目5个、全年水处理量4815万吨。完成矿山修复2853亩,新增分散式污水处理能力1032吨/天。
积极推动市场拓展,全年实现市场中标18.23亿元。其中,国家电投集团内订单7.28亿元,占订单总额的40%;生态环境治理业务4.9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未发生一般及以上人身伤亡事故,未发生一般及以上设备事故,未发生环境污染事故,保持“零死亡、零重伤、零事故、零问责”。生态环保提升行动任务完成率100%。
远达环保确立了“能源环保+环保能源”的发展定位,进一步聚焦业务市场,重点项目取得了新的进展。在烟气治理方面,山西铝业项目实现低温催化剂应用“零”突破;重庆渝荣玻璃项目实现模块化催化剂应用“零”突破;山西铝业项目实现烧成窑高温金属滤筒收尘领域突破。工业废水零排放方面,山东鲁西、海南万宁项目,实现集团外燃煤电厂、燃机电厂废水零排放“双零突破”。水环境治理方面,中标黑龙江牡丹江项目,朝阳海里项目进入调试阶段。长寿湖项目一期已完工,盐城亭湖项目按进度推进。矿山修复方面,继续承担内蒙南露天矿、扎矿2021年生态修复升级项目。土壤治理方面,农化项目成为重庆本土企业中标最大体量土壤治理项目,环保管家服务在重庆市地产集团、西站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取得突破。固(危)废处置方面,山东海阳危废项目已取得核准,并纳入烟台市重点项目。成功发行国内资本市场首单脱硫脱硝收益权资产证券化产品。完成贵州茶园电厂环保资产收购。
围绕年度经营目标,督促落实月度滚动计划按月足额完成,推动提质增效等专项工作实现既定目标,努力弥补疫情造成的经营缺口。所属三级单位开展“一对一”经营指导。严格账款回收目标管理,“两金”净额较上年末下降21.82%。实施债务优化,系统平均融资成本降低约7%。获得疫情复工专项低利率贷款1.4亿元。盘活了工程公司、装备公司闲置资产。深入开展“双对标”,进一步压降了烟气特许经营运营成本及催化剂生产成本,综合合格率提升1.31%,产能增幅约10%。
在安全质量管理方面,按期完成98项年度安全质量环保重点工作、83项“零死亡”专项任务、58项《生态环境保护提升行动计划》任务。实现公司系统三标体系认证全覆盖。特许经营公司通过集团安健环体系三钻验收。持续深化承包商全过程安全管控,2家不合格供应商被列入黑名单。质量标杆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一套标准、一套资料、三项管理工具,并在新建项目推广使用。二、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截止2020年12月31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78亿元,同比下降9.57%;实现利润总额0.75亿元,同比下降53.82%;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0.26亿元。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及防控措施影响,环保工程项目延迟复工,以及国内电力环保工程业务饱和等因素影响,市场订单量继续下滑。2020年,公司工程业务实现营业收入8.32亿元,同比下降45.62%;实现利润总额-1.67亿元,同比增亏1.52亿元。
2020年,公司收购了贵州金元茶园电厂脱硫脱硝除尘资产,特许经营上网电量增加,公司特许经营业务及副产品销售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9.64亿元,同比上升7.85%;实现利润总额2.50亿元,同比上涨5.93%。
2020年,受疫情、脱硝催化剂行业产能过剩、中标价格持续低迷等因素影响,公司催化剂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07亿元,同比下降18.82%;实现利润总额-398万元,同比减少518万元。
2020年,受益于废水“零排放”市场突破,以及水务运营项目利润增长。公司水务业务(含工程及运营)实现营业收入3.68亿元,同比增长41.53%;实现利润总额1289.24万元,同比增长127.88%。
2020年是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推进“四增四减”成大气污染防治“主旋律”。大气污染治理效果显著,各项治理措施持续落实。PM2.5浓度下降明显,重点区域空气质量越来越好;钢铁超低排放进程加快,非电烟气治理引起重视;VOCs治理锁定六大重点行业,国家平台提供推荐的治理和管理技术;臭氧污染“刺头”浮现,成都6地开启联合观测,科技管控;大气污染治理的进程加快,受到了很多国外媒体的“好评点赞”。
在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过程中,工业废气、减少煤炭消耗和机动车尾气等是治理的几大主攻方向,同时臭氧污染、VOCs和氮氧化物减排等也是今年及接下来空气质量改善的关键问题。工业废气治理方面,主要是钢铁、火电等的超低排放和非电行业的烟气治理。2020年底,重点区域钢企超低排放改造取得明显进展,约60%左右产能完成改造;燃烧电厂超低排放工作将结束;国家明确要求长江三角洲区域在2025年规划期内基本完成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包括钢铁、水泥、平板玻璃、陶瓷在内的主要非电行业大气治理市场有望出现新的增长空间。有利于公司环保工程业务在非电领域持续拓展。
(1)针对“水环境质量改善地区间不平衡”,生态环境部印发了《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技术导则》,规范和指导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工作。
(2)针对“部分地区环境基础设施欠账大、城市收集管网不配套”,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瞄准包括城镇污水管网建设等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需要政府支持引导的公共领域,以补齐城乡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进一步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加强生活源污染治理力度。
(3)针对“农业污染源”问题,农业部联合印发《农村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指南》和《农村厕所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典型模式》,以降低氮磷负荷为着力点,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和污水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4)针对“城镇(园区)污水处理”的合理管控,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城镇(园区)污水处理环境管理的通知》,依法明晰了地方人民政府、纳管企业和运营单位的各方责任,推动了各方履职尽责,规范了环境监督管理。此外,还发布了《电子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钢铁、啤酒、硫酸、磷肥、铅、锌、锡、锑、汞等工业的标准修改单,进一步控制行业污染物对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影响。
农村分散式污水综合治理仍是政策重点推进方向,对公司农村分散式污水综合治理业务的推进有促进作用。
2020年.国家陆续出台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版)》等政策法规,并完善制定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等一系列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推动了行业的规范和快速发展。
相关制度一是完善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制度。规定危险废物分级分类管理、信息化监管体系、区域性集中处置设施场所建设等内容。加强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管理、共享转移数据和信息,规定电子转移联单,明确危险废物转移管理应当全程管控、提高效率。第二是健全保障机制。从用地、设施场所建设、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从业人员培训和指导、产业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污染防治技术进步、政府资金安排、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社会力量参与、税收优惠等方面全方位保障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三是严格法律责任。对违法行为实行严惩重罚,提高罚款额度,增加处罚种类,强化处罚到人,同时补充规定一些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从制度建设、保障机制、法律责任等多方面规范固危废业务行业的发展。固体废物处理市场发展规模的将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有利于公司在固危废业务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0年,是我国陆上风电全面实现无补贴平价上网的关键一年,全年取得了7167万千瓦新增装机量的傲人成绩。国家陆续出台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建立健全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关事项的补充通知》、《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关于征集“十四五”能源发展意见建议的公告》。国家主席习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自主贡献力度,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2月12日,国家主席习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国家能源局公开征求对“十四五”能源规划研究编制工作的意见建议,标志着风电“十四五”规划正式开始进入编制阶段。财政部根据补助资金年度增收水平,对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合理确定补助资金当年支持的项目补贴总额。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国家构建了以消纳为核心的清洁能源发展机制:加强清洁能源消纳能力分析、统筹推进源网荷协调发展;加快形成有利于清洁能源消纳的电力市场机制:完善辅助服务机制、完善电力中长期交易市场等,全面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并明确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结算规则,进一步明确相关政策。风电一类、二类、三类、四类资源区项目全生命周期合理利用小时数分别为48000小时、44000小时、40000小时和36000小时。相关政策落地,对公司实现在新能源领域的推进有积极意义。
以习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能源环保+环保能源”发展定位,以“投资运营+工程技术服务”双核驱动业务发展模式,以并购整合为主要手段,优化资产结构和盈利结构,以科技研发为先导,全面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努力建成国内领先的生态能源环保企业。
根据公司2021年度生产经营和发展计划,结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2021年主要财务指标进行了测算,编制了公司2021年度财务预算。具体如下:
一是坚持战略统领、市场导向原则,把握环保科技和产业发展机遇,不断强化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抢占优质市场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二是坚持存量提效、增量增效原则,保持存量资产效益稳中有升,加快推进增量资产增产增收,继续加强困难企业的内部挖潜,确保企业效益稳定增长。三是坚持资源优化、效益优先原则,立足于价值回报,秉承质量、效益的理念,促使企业资源向高效益领域倾斜。四是坚持协调平衡、风险可控原则,把握好投资与融资平衡、规模与质量平衡,加强资产负债率的控制和资本结构的优化,确保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是围绕建设国际领先的生态能源环保企业战略目标,坚持“生态+能源”新发展模式,抓好做实W型火焰炉、小型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市场前期工作,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二是认真研究海外市场结构性变化,积极应对疫情不利影响,拓展新的业务范围;三是坚持“投资+工程”双轮驱动,做强做优水处理运营规模;四是抓好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流域治理、煤矿生态修复、土壤修复、固危废治理等新业务领域,积极推动公司产业发展。
一是强化对标管理,落实完善SDSJ管理体系,通过设计优化、物资集采、技术创新压降工程成本,提升项目毛利率。二是优化特许经营耗费指标,持续开展项目对标工作,优化运行模式,持续压降物耗能耗,实现精益化运行。三是强化制造业务技术升级、新产品开发,做好质量管控,压降生产成本。四是严格控制可控性管理费用支出,加强费用支出计划限额管理,不断提升企业经营质量。
一是坚持科技创新,推动技术优化升级,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持续提高竞争优势。二是合理安排技术改造、基建投资等投入,确保安全生产和达标排放,保证项目顺利推进和投产。三是加快新业务领域技术攻关,着力推进碳中和、土壤修复等领域设计能力创新,多元化发展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经营效益。
一是加强项目投资风险管控,准确把握经济可行性和风险可控性判断,提升项目研判能力。二是严防资金风险,坚持支付审批制控制资金使用风险,密切关注企业资金链安全。三是优化债务结构,努力拓展融资渠道,优化改善融资方式,灵活选择资金渠道和融资品种,有效降低资金成本。四是强化资产管理,不断优化资产结构,提升资产运营质量,保障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以来,迅速在国内国际蔓延,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新冠疫情持续可能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公司一手抓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一手抓风险防范和生产经营。启动突发卫生事件Ⅰ级预警,落实政府和公司关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发布制订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疫情防控及安全生产保障工作方案,严格执行疫情防控各项规定,严格落实疫情“零报告”和“日报告”制度,强化对责任联系点单位疫情防控工作的监督指导,持续推进疫情风险管控。
随着生态环境治理广度和深度的延伸,公司在非电烟气治理、水土治理、固危废等市场可能存在技术储备不足的风险,影响公司可持续发展。
明确公司重点技术需求,不断优化升级既有业务技术,着力打造自主核心技术。一是根据公司明确的市场与业务技术需求,由公司技术委员会总体统筹,组建专项工作组加快新技术获取和技术优化;二是树立研发的优先地位,跟进国内外相关领域技术发展动态,尝试与国内外技术先
公司总体规模仍然偏小,产业结构不均衡,尽管公司在生态修复、污水治理等领域有所突破,但公司的盈利点仍主要集中在烟气治理领域。受疫情、电力环保市场萎缩影响及环保工程承包价格持续走低影响,公司工程板块盈利能力仍有下滑风险。
面对传统煤电烟气治理工程市场持续萎缩、盈利水平持续降低的客观局势,公司克服疫情影响,以“投资运营+工程技术服务”双核驱动业务发展模式,持续拓展非电烟气治理市场,一方面持续加强对工程项目、运营项目、催化剂制造等生产指标的对标分析,指导、督促分析成果应用,另一方面促进土壤修复、固(危)废、水环境治理、生态能源等优质项目落地,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公司整体抗风险能力。
公司应收款项余额较高,受工程特性影响,回款周期较长,可能对公司现金流、资产周转效率产生一定影响。
公司严格执行收款措施。一是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奖惩制度,完善履约过程中的收款责任制,充分调动相关人员积极性;二是针对不同的客户采取多种类型的催收方式,多渠道、多形式促进款项回收;三是提升经营活动全过程管理,加强项目内部履约的关键节点控制,降低资金回收风险;四是每季度对公司应收账款是否存在风险进行清理,防范资金回收风险。报告期内,公司收回账款40.6亿元,销售回款率102%,取得了较好成绩。
结合公司业务,梳理人才需求,盘活现有人力资源,积极引导传统产业人员向新业务转移,按计划引进固(危)废、土壤修复、水处理等业务高端技术人才,对于新业务高端技术人才签订业绩合约、采用市场化薪酬,积极实施公司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高阶岗位评聘与管理,完善员工多通道发展路径,同时加强与政府、高校及国内外科研机构等合作,建立集政府、科研、高校、行业等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外部专家队伍,解决新业务领域的重大难题。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目前公司基本形成以工程建设、投资运营、产品制造、技术服务四大价值链为核心,以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为支撑的产业架构体系,以环保、节能和水务为主营业务,业务范围涵盖脱硫脱硝除尘工程总承包、脱硫脱硝特许经营、脱硝催化剂制造与服务、水处理工程与运营、除尘设备制造、节能服务、核电站中低放废物处理、环保物联网大数据服务等多个领域,覆盖全国多个地区,并拓展到海外市场。
1.较强的工程服务能力。截止本报告期,公司已累计签约脱硫、脱硝、除尘EPC项目装机容量超过2.6亿千瓦,遍及全国27个省市及多个国家,在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土耳其、越南、阿联酋、摩洛哥、苏丹等国家拥有工程业务;累计建成339个工程691套环保装置,装机容量超过26990万千瓦,工程质量得到业主方的认可,工程质量得到业主方的认可。截止目前,工程公司共取得国家优质工程金奖、银奖7项;全国市政金杯示范工程奖、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中国安装工程优质奖等奖项。
2.规模化运营能力。截止本报告期,截止本报告期,公司已投运脱硫脱硝除尘特许经营装机容量4081万千瓦(其中:脱硫1883万千瓦,脱硝1934万千瓦,除尘264万千瓦),形成了华北、华中、西北、东北、西南五个区域中心,脱硫脱硝特许装机规模居五大发电集团前列。
剂回收处置、以及钛白粉生产的全过程服务能力,报告期内,催化剂公司取得危废经营许可,催化剂产业链服务将延伸到废弃催化剂回收领域。
4.领先的技术研发及创新创造能力。公司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多个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是中国烟气脱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牵头单位。公司拥有全国最大、亚洲第二的合川原烟气净化综合实验基地、国内唯一的催化剂性能检测中心和活性焦脱硫脱硝中试实验基地,可进行烟气脱硫、脱硝、除尘、脱汞、二氧化碳捕集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开发,同时还建成了国内首个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及液化装置,以及水处理综合实验室,搭建了公司环保科技创新、工程示范的重要承载平台。
2020年,公司新增授权专利36件,其中发明专利12件;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11项,其中,发明专利“自适应沸腾式泡沫脱硫除尘装置”获评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参与完成的“催化法燃煤烟气脱硫脱硝新技术及应用”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铝电解烟气石灰石-石膏法脱硫脱氟除尘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获得国家电投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W火焰锅炉烟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控制技术研发与工程应用”获得中国电力科学技术二等奖,“砷中毒脱硝催化剂再生技术开发及应用”获得重庆市电力科学技术一等奖,“火电环保智能助手”在2020年“绿动未来”国家电投能源数字化创新应用大赛中荣获全业务产品类三等奖。